2008年4月4日 星期五

知識管理 3/26

今天這堂課之後,可得知在理論的定義中,個人化的知識管理模式中,知識與其所有者沒有分離,知識所有者的知識通過直接的人員交流得到傳播和分享,此方式強調人力資源的投資,需要大量引進國內外一流的專家、學者,積極花費鉅資鼓勵他們直接與公司其他人員和顧客進行交流,以便傳播他們的知識,這種知識相對社會總需求而言是極為稀缺的。因此,個人化管理模式為這些顧客享用社會稀缺資源提供了機會,同時也滿足了一部分個性化顧客的心理需求。個人化知識管理戰略主要針對隱性知識的管理,有利於企業知識創新,特別適合於個性化定制型、產品換代週期短、知識含量高的知識型企業。
但對於人的惰性,通常第一時間都希望可以直接找到懂的人來幫忙解決問題,所以這似乎無關編碼化或個人化的策略了。
單以這點來看並了解兩種策略的著重點後,任何的組織、企業、機構都應該先發展個人化策略。
等至組織規模擴大,引進IT技術之後,編碼化策略也可逐漸擴大佈署,並可在不同的職員建立不同層級的知識取用管理。

我搜尋了相關的資訊,發現以下這篇還滿有趣的。
『知識奈米技術提供者』知識消化吸收跟食物消化吸收原理相同,尤其在這個資訊氾濫的時代,我們每天接觸大量的資訊,但是是否能夠消化吸收,其實關鍵有三:
一、 知識內容的奈米化:知識必須藉由與國際接軌的『編碼化』使得知識可以化簡為『奈米知識單元』就像把很營養的牧草(很難直接食用,必須利用食物調理機先打碎,再烹調食用,才能吸收)
二、 知識內容的再用性:知識吸收的成效,並非『一蹴可及』也就是說,即令知識已經奈米化,如果不是口感或口味很順口,只吃一次就怕到了,也不行(知識必須反覆學習才能累積)
三、 知識系統之建立:當我們能反覆學習某些知識(例如玩電玩)但是如果本身缺乏『知識系統(架構)』消化吸收來的知識,無法產生關聯,運用時也會缺乏效率(如同沒有自動化倉儲系統)
這三點也點出了知識單單被儲存也只完成了一小部分,是不是也該有學習流程的配套機制建立。